Browsing by Author "劉世珣"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清中期以後的旗務政策(1780-1911)(2012) 劉世珣; Liu Shih-Shun以往的清史研究大都站在漢民族的立場來討論問題,「漢族中心」的史觀相當明顯。在此情況下,與旗人切身相關的八旗議題,便較不受學界注意。清朝統治者強調「八旗為國家根本」,給予旗人種種優厚待遇,成為有清一代較為特殊的一群人。然而,過度保護,卻導致八旗子弟缺乏危機意識,只圖安逸,不思上進,進而產生諸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滿洲統治者制定了許多相關政策與措施。 惟在眾多旗務當中,以旗人的語言、戰技、生計以及漸染漢習最受滿洲統治者的重視。降及清末,又有消彌旗民畛域以及改革八旗教育等議題。滿洲統治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制定諸多旗務政策,惟這些政策的宗旨,本應在保護旗人,並透過各種方法維持旗人與民人之間的界線。 然而,就這些政策的實際執行結果來看,當統治者無能力繼續維持全體旗人的特殊性時,只好從統治集團外圍成員著手,一步步消除八旗所享有的特權,使旗人逐步走向齊民化。不過,終清一代,齊民化從來就不是統治者的本意,即便在清末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旗務改革與破除滿漢畛域,其用意皆在於延緩漢人的反動,以穩固政權,故僅是一種統治手段。只有辛亥革命爆發,滿洲政權瓦解之後,當旗人消除其心中那種民族優越意識之時,才有可能真正徹底的齊民化。Item 清末旗人的齊民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3-06-??) 劉世珣; Liu, Shih-hsun清朝統治者視八旗為「國家根本」,自入關以來便給其種種優厚待遇,強調旗人的特殊性與優越性。然而,這種情形在清末出現重大變化。受到政局不穩、財政困窘、八旗人口繁衍過於快速等因素的影響,清末清廷被迫取消一般旗人的既得利益,卸除其諸多特權,降低八旗的特殊性,導致旗人在政治、經濟、法律身分、教育等方面逐漸與民人一體,形成一種旗人「齊民化」的現象。進一步探究影響旗人齊民化發展的變項,實與滿洲統治者的意志、清政府的能力以及在地化等關係密切。就統治者的意志而論,僅管清帝身為滿洲人,但同時亦為全中國的皇帝。因此,即便滿洲皇帝欲照顧旗人,然仍須顧及滿洲政權在中國統治的穩定,不得不隨時局而有所調整。就政府能力來說,雖然統治者相當強調並致力於維持旗人的特殊性,但當客觀條件不允許清廷這麼做,或政府力有未逮時,亦只好減少對旗人的照顧,甚至主動取消八旗的部分特權,使旗人漸次與民人齊一。就在地化的影響而言,居於漢地,旗人必須遷就所在環境而有所調整,其言行、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與風俗習慣必然會有所轉變,不再獨立於所處環境之外,從而逐漸適應漢人社會,甚至放棄部分的滿洲民族傳統,漸次與民人相同。儘管從清末的各種改革來看,統治者對旗人的種種照顧仍然優於漢人,且依然不肯放棄自身與近支宗室的特殊權利。然應該說,假以時日,八旗或能達到全面徹底的齊民化,惟尚未達成,清廷旋即因統治核心更加特殊化而同時引起滿人與漢人的反感。一直要等到清朝政權瓦解,旗人已不再是統治階層,喪失了以往的特權、身分與地位,才有可能真正與一般民人齊一。Item 評介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06-??) 劉世珣Item 評介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06-??) 劉世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