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ang Ya-Hui"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賴明弘及其作品研究(2007) 張雅惠; Chang Ya-Hui翻閱臺灣新文學運動的研究,總是可見賴明弘乍隱乍現的光影,對於這位躲在帷幕後謎樣的左翼知識人,究竟可以串起怎樣的殖民地故事,目前所見對賴明弘著墨最多的是1930年代的語言論爭,筆者以為,成長於殖民地啟蒙運動到政治運動的1920年代,成熟於普羅文化運動抬頭的1930年代,以新聞人、評論家與作家身份活躍於文化界的賴明弘,作為一個社會世代的知識分子典型,堅定不改的左翼立場與對普羅大眾始終的關懷,值得作為一個研究對象。 1930年以「年輕的馬克思男孩、闘爭的理論家」參與鄉土文學‧話文論戰;政治運動全滅後,1933年投身自由主義者經營的週刊報,以新聞人角色對社會提出批判;在社會運動領導人紛紛宣告轉向的1934年,轉而關心進步作家(反法西斯的自由進步主義)的大團結;扮演幕後斡旋的角色,1934年5月6日召集全島作家,作為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歷史指標,成功組織「臺灣文藝聯盟」,為確立新文學運動今後的方向,以文聯使者身份前進東京,尋求指導與統一陣線,帶領臺灣文藝向「跨域交流」邁進。歸台後身體轉弱,開始以筆代劍,立志作一輩子的臺灣作家,贊成增設文學新舞台,提倡殖民地文學,協力《臺灣新文學》。 文化推手到化筆為劍的作家路,時間所歷是臺灣新文學運動最重要的時刻,本身的「和、漢文」寫作能力,讓他在戰爭期與戰後初期沒有被政治剝奪發言權,留下台灣文化人對於當代的看法,克盡在亂世為台灣人發言的責無旁貸。從書齋裡的左翼到實踐派的左翼,從普羅文學到殖民地文學,賴明弘用堂吉軻德般的信念,將「殖民地的解放」視為終極目標,並以此貫穿他的中心思想。戰後初期賴明弘兩度強調「政治解放」的光復意義,正是作為一個關心殖民地命運的時代青年,經歷日本帝國與國民政府統治後,其所思所想的總結。本論文筆者將就有限的史料,嘗試提出一種看法,希望能夠還給如賴明弘這類多數躲在幕後的文化人,一個正確的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