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en, Guan-Yu"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利用紫外/可見光光譜法進行過醋酸之光譜分析及其定量(2022) 陳冠宇; Chen, Guan-Yu本研究主要基於利用紫外-可見光光譜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 UV-Vis) 對過醋酸 (peracetic acid, PAA) 進行光譜分析,而過醋酸標準品在紫外-可見光光譜中無法觀察到波峰,將其濃度稀釋60倍後,依然無法觀察到波峰,接續再對其處於平衡態時之各物質進行光譜測量,發現無法透過比爾定律 (Beer’s law) 進行其濃度分析,因此利用選定特定波長之吸收度、特定波長範圍面積積分以及特定吸收度之波長等三種方式,進行過醋酸與其關係之濃度分析,並比較其定量結果。搭配監測自行合成過醋酸過程,透過由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得到反應過程各時間中過醋酸之濃度後,使用解聯立方程式,找出紫外-可見光光譜所能夠準確分析過醋酸濃度且不被其他成分干擾的定量方式,透過實驗及數據分析可以得到,在特定的吸收度底下,波長能與濃度的對數呈線性關係,而進一步推論其成因,同時此方法可用於過醋酸之定量及反應過程的濃度測定,以及未來能夠用於儀器設計,使得過醋酸之應用更加有效率。Item 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對於社區居民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2018) 陳冠羽; Chen, Guan-Yu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官田社區居民的環境教育素養現況,以鄰近臺南官田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水雉有較為密切互動的東庄里社區居民,以及位於官田區極東點的大崎里社區居民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本研究以社區居民的環境素養為研究架構,以官田當地居民對於自我家鄉的地方感為核心價值,問卷內容包括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三個面向。為符合臺南官田地區之在地性,研究者在回顧相關文獻後,深入了解鄰近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之官田當地現況,期望問卷內容能更貼近當地居民。問卷樣本數為117 人,發出117 份問卷,收回114 份,回收率達97﹪。 研究資料使用SPSS 軟體予以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性別、年齡、職業、居住地、與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互動關係等變項,「居住地區」對環境素養差異情形達顯著水準,主要表現在「環境知識」及「環境態度」面向,研究結果顯示:1. 居民對不同的概念知識落差相當大,居住地區會影響整體之環境概念知識。2. 在環境行動策略知識的部分,大崎村居民得分高於東西庄社區居民,顯示農業與生態的矛盾,仍會間接的影響社區居民的作答。 3. 居民在環境態度方面的覺知與敏感度高,居民的生活與周遭環境有密切相互作用。4. 社區居民對於水雉生活在官田地區有在地情感的關懷,但對於季節轉變所帶來的水雉族群數量影響的環境敏感度相對較低。5.「環境行動意圖」與「環境行動技能」分數較低,顯示從環境態度上的轉變到環境行為上的實際落實仍有一段空間。 環境素養在環境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向環境行為的產生。從過去研究結果得知,環境素養越高者,其環境行為之表現越佳。然而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仍會產生不同的研究結果。鄰近臺南官田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園區有較為密切互動、資訊上取得較為方便的社區居民,主要影響「環境知識」,需仰賴環境教育將環境知識、態度轉化為正向的環境行為。Item 德布西藝術歌曲《優雅慶典I、II》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2022) 陳冠諭; Chen, Guan-Yu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為法國最為人知的作曲家之一,其生活的十九世紀末,由於整體社會環境的繁榮,進而促使了藝文活動盛行。在與文人雅士們的交流之下,激發了他內容豐富且具高藝術性的創作。其聲樂作品《優雅慶典》(Fêtes Galantes I& II, 1891-1904)分為兩集,並且各有三首曲子,第一集創作於1891年,第二集則創作於1904年,雖然分別相隔十餘年的時間,但在選擇詩詞的意境以及動機的使用上,亦巧妙地將兩集作為一套完整的曲目。 本書面報告總共有四章,第一章為緒論,共有兩節,分別說明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以及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一節為十九世紀法國藝術歌曲發展概述,第二節探討德布西生平,第三節為德布西藝術歌曲之創作特色,第四節為象徵主義之概述;第五節為詩人魏崙之生平與重要作品;第三章為《優雅慶典》之樂曲詮釋與分析,共六節,分別為其六首歌曲:〈悄悄地〉(En Sourdine)、〈木偶戲〉(Fantoches)、〈月光〉(Clair de Lune)、〈天真的少女〉(Les ingénus)、〈牧神〉(Le Faune)、〈感傷的對白〉(Colloque sentimental),各曲先討論詞義以及音韻之間的關係,再研究樂曲架構以及鋼琴和聲樂之間的合作與詮釋;第四章為結語,綜合上述全文以筆者觀點做出總結。Item 臺灣翻譯所學生口譯能力心態初探(2020) 陳冠瑜; Chen, Guan-Yu心理學的「心態」(mindset)理論主張人們普遍具有兩種心態;第一種是「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認為人的特質(如智力、語言能力等)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第二種心態則是「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認為人的特質能夠改變、培養。心態不同,解讀事件的方式以及行為都會不同。例如若學生認為智力無法改變,也就是固定型心態,他們較不願努力學習,且遭遇學習挫折時韌性較差。但若學生相信智力能夠培養,也就是成長型心態,他們更願意挑戰自我的學習能力,面對學習挫敗時韌性較強。 本論文研究目的即是將心態理論和口譯能力、口譯潛質研究結合,透過問卷和個別訪談,檢視翻譯所學生的口譯能力心態,以及心態對口譯學習經驗的影響。筆者參考口譯潛質暨能力問卷(范家銘,2012),將智力心態問卷(Dweck, 1999)改編為口譯能力心態問卷。研究母群為全國翻譯研究所碩士生中修過口譯課的學生。本研究共收回70份有效問卷,結果經統計分析將受試者分為成長型心態(6 點量表中M≧4)、固定型心態(M≦3)、無明顯傾向(3<M<4)。最後,以最大變異抽樣法和立意抽樣,從三組受試者中選出8位學生進行訪談。 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固定型心態學生比例(40 %)較成長型心態學生(21 %)多出兩成,剩餘學生則無明顯心態傾向(39 %)。從訪談和問卷資料,本研究將口譯能力心態重新定義為:個人是否認為努力能彌補先天口譯天賦不足。另外,從訪談資料也發現,口譯能力心態和對努力之信念、歸因、面對困境之反應、成就目標等學習動機過程相關;且口譯課堂強調表現目標,可能使學生從學習上分心,而練習方式也可能影響學生對口譯練習之動機。依據研究結果,學生應培養成長型心態,較有助於增強學習動機、進而產生正面之學習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