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Bei-Shian Chen"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Herbert Marcuse科技觀探究及其教育意蘊(2012) 李珮瑜; Pei-Yu Lee本研究主旨透過「Gadamer的哲學詮釋學」、「勞思光的基源研究法」及「文件分析法」探討Herbert Marcuse科技觀,並應用在教育。期可解決科技帶來的問題,使公民具備應有之素養,使其可適應科技社會。具體而言,研究目的包含陳述Marcuse的哲學思想;探討Marcuse對科技影響人性與社會之見解;探究Marcuse科技觀對教育之意蘊。 茲將研究結論略述如下: 壹、Marcuse科技觀形成的背景相當多元,其受諸多學者影響。融合心理分析論、人文主義、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更強調實踐哲學概念之面向。 貳、科技之本質為技術理性與意識型態,彼此一脈相承,且帶來負面及正面的效果;此外,其若干見解可再進一步反思。 參、科技降低人的主體性,使人過度理性思考,亦使人際關係變得「功利」及「疏離」。然而,Marcuse有些見解過於主觀而貶抑人的主體性。 肆、科技造成生產「量」及「質」之改變。它成為新的控制形式及使不平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它對文化亦有相當大的影響。如使其變得更單一、商品化及缺乏深度,若可進行覺醒,它亦可帶來解放。 伍、Marcuse科技觀應用在教育意蘊,可知其應建構全面向的人格陶冶教育及培養珍愛的人際互動教育,並形塑科技時代具創造力的社會文化教育,及建構合乎時代的公民科技素養教育。然而,Marcuse之見解應用在教育仍有一些限制。 歸結前述分析及研究結論,茲將本研究之建議呈現如下: 壹、教育目的面向: 一、培養人們不受意識型態控制及可對科技變遷具敏銳度,使其適應科技社會。二、教導人們具科技倫理及批判反省之素養,使其不受科技所役。 貳、政策制定面向: 一、結合政府相關單位宜與教育單位,制定科技相關政策,改善科技帶來異化及疏離之危機。 二、整合政府及學校研擬「積極性的差別待遇」政策,改善科技擴大不平等之疑慮。 三、結合教育相關單位不同專家推動媒體素養師資培育教育政策,使相關政策推動不會流於單一。 參、師資培育面向 一、師資培育機構及相關單位宜加強「職前」及「在職」教師具科技覺察及設計公民科技素養課程的能力。 二、培養教師具批判意識的素養及成為轉化型的知識份子,改善單向度之思維及教學模式。 三、培育教師對科技及相關媒體具反思的能力,改善技術理性及壓抑性之問題。 肆、課程與教學面向 一、課程設計顧及之整全的面向,以免流於「商品化」。 二、建構科技與人文並重之課程,改善科技造成的空虛及單向。 三、融合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與「媒體素養批判能力」,以因應公民素養之需求。 四、美育課程及評量應重視多元及批判取向,以改善商品化美學及邁向美的解放。 五、建構完善的公民科技素養方案,以改善及適應科技帶來的變遷。 伍、未來研究面向 一、研究者可思考Marcuse與Benjamin、Fiske、Adorno的科技觀相互比較研究的主題。 二、研究者可將主題聚焦在Marcuse科技觀對公民科技素養課程意蘊。 三、研究者可建立公民科技素養教育推動之方案與指標。 四、研究者可藉由實徵性之研究,驗證及反思Marcuse之科技觀應用於課程建構與實施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