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ih-Ling Hsieh"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偽中文偽知識—中國藝術風(2013) 謝芝玲; Chih-Ling Hsieh本研究探討的是藝術創作者在偽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所會產生的現象及延伸產生的問題。許多藝術創作都是建立在不穩固的知識基礎上,有時是因為當時的客觀環境限制造成創作者知識的缺乏,有時是因為創作者主觀的取捨造成既有的知識架構受到扭曲,有時是這兩個因素同時發生。創作行為其實就是創作者從他生活環境所學習到的知識或是經歷過的事物中,主觀篩選出他所關注的區塊之後,再重新組織出新的知識架構。因此,藉由釐清創作者在這知識架構重整過程所遇到的問題,並進而探討知識演化與重建的歷程,將可作為創作思考的依據。本論文首先以十七世紀西方創作者在缺乏東方資訊的狀況下所創造出來的中國藝術風、台夫特陶及偽中文為切入點,探討藝術創作者依循其原有認知觀點將新資訊轉化為新知識的這個再現過程所發生的形變現象,其次以文化再現、視覺心理學及基模的論點探討偽知識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最後透過創作的方式探討虛構想像的實踐。研究結果發現,想像依然是從已知的事物發展出來,人們在整合不同知識架構時,是透過兩端重疊之處產生延伸推論,創作者與觀者之間,也是需要擁有某些共識才得以順利地進行溝通,所以不同的知識架構在進行重整時,雖然創作者的主觀意識決定了作品最後呈現的狀態,但是創作者依然需要考量知識演化的運作模式,才能夠建構出「偽知識」的「知識」。Item 建構看不見的城市:中國藝術風中介設計的設計思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 2015-04-??) 謝芝玲; Chih-Ling Hsieh本文依循索緒爾符號學及布希雅擬像的理論,來檢視西方人建構17~18世紀中國藝術風這個「看不見的城市」的設計思維。文章主要探討東西方文他融合過程創造與詮釋「擬像」的歷程,其中幾個關鍵問題為:東西方文他融合過程人們是如何依循已知建構出未知的「假設」場域?符徵、符旨系統的協議關條如何轉變?「看不見的城市」背後擁有何種設計思維?本文首先陳述「看不見的城市」的演進過程、異域想像的文史記載、中國藝術風的發展背景,再以中國藝術風的作品為範例來說明中介設計在以上幾個問題所呈現的狀態。研究結果發現,即使「看不見的城市」是個完全跳脫現實的想像世界,但是想像依然需要原有認知系統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轉變過程,才能由「真實對象的再現」發展成「純粹的擬像」/「 真正的中國藝術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