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ien Chin"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兩位資深高中數學教師專門內容知識之嵌入式設計的混合方法研究(2012) 林培棠; Pai-Tang Lin本研究結合質性取向的個案研究與錄影分析的量化數據,形成一個嵌入式設計的混合研究(embedded design of mixed-methods research),用以探究兩位資深高中數學教師(林師與吳師)專門內容知識(specialized content knowledge)可能的內涵與特質以及它與內容與教學的知識(knowledge of content and teaching,簡稱 KCT)、內容與學生的知識(knowledge of content and student ,簡稱 KCS)間的關係。在為期一年的研究中,作者進入兩位個案教師的教學現場,透過課堂教學觀察與訪談,探索兩位個案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SCK呈現的情形。在錄影分析系統的部分,則是引用Learning Mathematics to Teaching (2006)所發展的Mathematical Quality of Instruction (MQI)登錄系統。個人首先修改系統的編碼,以符合兩位個案教師實際的數學教學特質,接著,進行教學影片分析,最後,商請另一位獨立登錄者協助信度的檢測。依據蒐集準則的質性與量化資料,並借助Ball, Thames與Phelps (2008)的MKT架構,本文描述兩位資深高中數學教師SCK可能樣貌以及它與KCT、KCS間的關係。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位個案教師除了具有MKT原始定義的SCK特性外,也顯現其他SCK的內涵與特質,例如含有近似於HCK的特徵。其次,某些事件中教學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ies)」會喚起林師即興的(improvisational)SCK,它的顯現與林師具有的數學知識相關,也反應了這些教學事件「不確定性」的程度。此外,兩位個案教師的SCK也會影響其教學的安排與教學的評價(亦即KCT),是影響他們教學決策的原因之一,而KCS也會影響兩位個案教師SCK呈現的方式與時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文指出即興SCK與「不確定性」的關係,可以作為未來進一步探究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不確定性」。希望,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用來幫助在職高中數學教師,進一步了解自己在教學中所需數學知識的內涵與影響的因素,以發展高中數學教師的SCK。Item 六位數學實習教師教學身分內涵及發展的個案研究(2007) 林芳綺; Fang-Chi Lin本研究以Wenger (1998)的學習理論為基礎,將學習的歷程視為成為某人的過程(learning as becoming),嘗試從身分的觀點剖析數學實習教師學習教學的歷程,瞭解教師如何建構及發展自己的教學身分。亦即,教師在教學中是個(或展現出)什麼樣的人?經由實習歷程又使她們成為什麼樣的教師?Ghaye& Ghaye (1998)亦建議,當教師欲回答「我是什麼樣的教師?」時,應該可以先反思自己的教學並瞭解其內含的價值。因此,本研究即以教師的數學教學價值作為預設性的研究主體,以進一步檢視教師教學身分的內涵及其發展的歷程。 作者以6名數學實習教師為研究的對象,她們所屬實習學校為研究的場景,進行為期1年的個案研究。研究過程參考Chin & Lin (2000)探索與詮釋教師教學價值系統的架構,透過課堂教學觀察、半結構及遞迴性的訪談、撰寫問卷及省思報告來蒐集研究的實徵資料,經比較、分析及層層探索的過程精鍊出教師的教學價值及教學身分。 研究結果顯示,每位個案教師皆反映出不同的教學風格及特色,凸顯不同取向的教學身分內涵,而且,部份教學特質已與過去傳統數學教師有所不同。而在1年的教育實習過程中,個案教師的教學身分呈現三種不同的發展情形,包含教學身分大致維持一致性、教學身分衍生兩種存乎不同教學情境下的教學角色,以及教學身分的徹底轉換。另外,本研究亦發現,實作環境中的他人對待個案教師的態度對其教學身份的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實習教師的身分因素也限制了教學身份的可能發展空間。再者,教師在實習歷程中雖可扮演多重的教學角色,但是,其內部深層本質的身分內涵仍保有長久的自我同一性。當教師整合多重角色而又能夠確實教出所側重的教學價值時,即反映出自己的教學身分。本研究的結果反映出教學身分的多樣性與重要性,以及發展過程的複雜與多變,也間接地提醒師資培育者,應該更加重視教學身分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Item 探討學生對HCK 取向與解題取向教學的知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4-06-??) 林勇吉; 金鈐; Yung-Chi Lin; Chien Chin本研究旨在整合眼界數學知識(Horizon Content Knowledge, [HCK])之模型,進而探討學生對於具有HCK 取向與解題取向教學的知覺(perceptions) 。針對HCK 模型中的基礎數學知識(Fundamental mathematical knowledge) ,我們設計IHCK 取向」與「解題取向」的教學方式,對68 位高一學生分別進行這兩種不同取向的教學,講學生比較何種取向最能幫助他們學習。研究結果發現(1)學生普遍認為HCK 取向的教學較能幫助他們瞭解整個問題的思考脈絡(73.5%) ,對低成就學生更是如此(85.7%) ; (2)不同數學成就學生存在不同偏好教學取向你2(2)=8.37 , p<.05) ; (3)1數學成就」與「偏好HCK 取向教學」呈現中度負相關(r=-.292 , p<.05) 。整體而吉,研究結果顯示HCK 取向的教學較能幫助學生學習,尤其是中、低程度的學生,而高成就學生似乎較偏好「解題取向」的教學。Item 發展高中教師教數學所需的知識之問卷:探索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4-09-??) 林勇吉; 金鈐; Yung-Chi Lin; Chien Chin本研究旨在描述如何發展高中教師「教數學所需的知識」(MKT)問卷。研究結果以一個具代表性的問題為例。呈現這個代表性問題如何發展與不斷精緻,最後報導本問卷的前導測驗結果。本研究發現三個有效的創造問卷的策略:一、使用具有「關鍵」教學知識的數學問題(教導這個數學問題,需要一個基礎、重要且不能忽略的核心知識)。二、使用學生非例行性解法。三、使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上的錯誤。本研究希望提供相關領域研究者,如何設計MKT問卷的參考依據。Item 高中數學教師教學實作知識之教室觀察系統的建立(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2-06-??) 卓益安; 金鈐; Yi-An Cho; Chien Chin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並參的Deborah Ball 研究團隊所發展之教學教學品質( Mathematical Quality of Instruction,簡稱MQI) 的教學觀察系統來建立三位台灣高中數學教師教學實作知識的教室觀察系統。依照個案教師所教授之高二數學課程,觀察與研究的單元,包括空間中的平面與直線方式、重複組合與期望值四個教學單元,並且藉Ba助ll , Thames與Phelps (2008) 所提出"為了教學所需的數學知識(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簡稱MKT )..的架構,建立台灣高中數學教師教學實作知識的教室觀察系統來分析三個個案教師的數學實作知識及其樣貌。研究結果只呈現空間中的平面與直線方程式的編碼結果。研究顯示,個案教師所呈現的教學樣貌明顯不同。在教學中,個案教師所呈現的特殊內容知識(specialized content knowledge' 簡稱SCK) 顯現出個案教師不同的教學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