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ang, Chien-Ju"
Now showing 1 - 19 of 1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三歲幼兒奮力控制氣質、父母回應、安全依附與幼兒情緒表達之關聯(2020) 林依潔; Lin, Yi-chieh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三歲幼兒奮力控制氣質、父母回應、安全依附與幼兒情緒表達的關聯,並進一步了解安全依附在三歲幼兒奮力控制氣質與幼兒情緒表達之關聯間、及父母回應與三歲幼兒情緒表達之關聯間,是否具有調節效果。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計畫」3歲幼兒,成功完訪幼兒之家長或主要照顧者作為研究樣本,共2,164份,包含:男生1,113人(51.4%)與女生1,051人(48.6%)。 主要研究結果發現 一、三歲幼兒奮力控制氣質、父母回應、安全依附與幼兒情緒表達之間具有顯著正向關聯。奮力控制氣質與情緒表達呈正相關、父母回應與情緒表達呈正相關、安全依附與情緒表達呈正相關。 二、安全依附在三歲幼兒奮力控制氣質與其情緒表達之關聯間具有調節效果。同時,不論是在較高或較低程度的安全依附,幼兒奮力控制氣質皆會正向預測其情緒表達。亦即,針對奮力控制氣質較高的幼兒來說,在親子間的安全依附程度愈高時,幼兒相對有較佳的情緒表達;而奮力控制氣質較低的幼兒,在親子間的安全依附程度愈高時,幼兒相對亦有較佳的情緒表達。 三、安全依附在父母回應與三歲幼兒情緒表達之關聯間具有調節效果。同時,不論是在較高或較低程度的安全依附,父母回應皆會正向預測其情緒表達。亦即,針對父母回應較高的幼兒來說,在親子間的安全依附程度愈高時,幼兒相對有較佳的情緒表達;而父母回應較低的幼兒,在親子間的安全依附程度愈高時,幼兒相對亦有較佳的情緒表達。Item 中大班幼兒使用電子產品與自我調節、早期讀寫及動作發展的關係(2018) 楊子嬿; Yang, Tzu-Yen本研究調查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形,並檢視幼兒使用電子產品與其自我調節、早期讀寫和動作發展之間的相關,也進一步將年齡、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作為調節變項來探討。本研究使用問卷以瞭解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形、使用head-to-toes task (HTKS)測量幼兒的自我調節能力、早期讀寫評估則包括文字書本概念與簡單兩百字識字測驗,並且使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中的動作分測驗來瞭解幼兒的動作發展。本研究的受試者為101位,48到67個月大的幼兒。研究主要發現有四:首先,在排除離群值後,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與其自我調節能力呈現顯著正相關。其次,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與其粗大動作、身體協調,以及動作總分呈現顯著負相關。第三,在排除離群值後,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與其手操作的能力呈現顯著負相關。最後,幼兒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負向調節其電子產品使用對自我調節能力的預測。換言之,如果幼兒愈頻繁地使用電子產品,其自我調節能力可能愈好,但是其動作發展則可能愈差。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愈高的幼兒,愈減弱電子產品使用對其自我調節能力的影響。Item 低社經家庭親子共讀文字指涉策略介入對幼兒語文能力、閱讀興趣之影響(2020) 賴姝伃; Lai, Shu-Yu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低社經家庭親子共讀文字指涉策略介入對幼兒語文能力、閱讀興趣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就讀臺北市公立幼兒園,共20名5至6歲幼兒與其主要照顧者。本研究首先以幼兒接受性詞彙理解、文字與書本概念、一般識字、目標字辨識、閱讀興趣進行前測,並將親子分配至兩組:實驗組(文字指涉策略介入)與控制組(無共讀策略介入),每組各10對親子。在幼兒園場域進行9週親子共讀方案介入,共讀3本圖畫書。介入結束後,進行幼兒語文能力與閱讀興趣的後測,比較兩組幼兒前、後測各項表現差異,並以檢核表分析家長共讀行為的情形。研究結果如下: 一、實驗組家長在參與親子共讀文字指涉策略介入方案期間,其使用文字指涉策略的表現呈現維持的效果。 二、實驗組家長共讀行為在「書本概念」、「文字概念」顯著高於控制組家長;控制組家長共讀行為在「故事討論」顯著高於實驗組家長。 三、低社經家庭幼兒在參與親子共讀文字指涉策略介入方案後,其文字與書本概念、一般識字與目標字辨識能力有顯著進步,幼兒的接受性詞彙理解能力與閱讀興趣則無顯著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學校教師、家長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個案研究:社會故事教學法對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幼兒語用能力之探究(2023) 林恆寧; Lin, Heng-Nin語言是我們重要的溝通工具, 零到六歲是溝通能力的關鍵期。溝通出現在不同的社會互動情境中,其表現和語用能力息息相關,因此在情境中如何使用語言是幼兒階段的重要能力。對於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可能會受到不專注、衝動的特質,在語用發展上有所困難,例如:無法理解他人的意思、無法使用適切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教學上需提供進一步的輔導策略提升語用能力。本研究利用社會故事「生活化」的編寫特性,以及具「結構性」的句型組織架構,幫助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幼兒在生活中常因其特質所產生的語用困境作為社會故事內容設計進行教學。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故事教學法對於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幼兒語用能力的成效。研究對象為一位四歲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幼兒,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法A-B-M設計,包括基線期(A)、介入期(B)、追蹤期(M)三個階段,共進行十一週。在基線期預先觀察個案語用能力基礎;接著於介入期期間進行五則不同主題的社會故事教學,每則故事將進行兩次教學:第一次教學為社會故事唸讀;第二次教學為進行該主題之社會情境扮演;於介入撤除後,隨即進入追蹤期觀察語用能力表現的情形,最後將各階段所得資料使用視覺分析法及C統計進行分析,搭配質性的觀察紀錄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社會故事教學法對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幼兒之語用能力在介入期期間具有立即成效,並於介入撤除後仍具有維持效果,達到提升個案語用能力的成效。最後根據研究經驗與結果對未來研究與教學實務提出相關建議供教學工作者參考。Item 圖卡關鍵詞教學法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幼兒字義理解與識字能力的影響(2020) 洪千雅; Hung, Chien-Ya本研究旨在探討圖卡關鍵詞教學法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幼兒字義理解與識字能力的影響。圖卡關鍵詞為研究者依照詞素理解測驗,挑選出適合幼兒學習的一字多義詞彙。採用單一受試跨受試多基線設計,以三位五至六歲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八周的教學介入。透過教師運用圖卡故事、字義教學及遊戲活動,來提升幼兒的字義理解與識字能力。每次課程結束後,進行立即性的後測評量,並於介入結束兩周後測量保留效果。最後以量化資料分析,再輔以教學質化資料佐證。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圖卡關鍵詞教學」能提升五至六歲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一字 多義字義理解表現。 (二)「圖卡關鍵詞教學」能提升五至六歲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的識字 表現。根據研究發現,分別對未來研究和教學提出建議。Item 學前幼兒與母親拼圖對話:溝通行為與訊息內容(2020) 林慧雯; Lim, Hui Wen本研究之目的是為探討學前幼兒與母親在拼圖遊戲中的溝通行為與訊息內容。研究樣本為60對母親與他們三至五歲幼兒,分析母親與幼兒共玩拼圖的過程。遊戲進行時,全程進行錄音錄影,事後再使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CHILDES)的CHAT格式將全部互動過程轉譯成語料,然後進行編碼。研究者參考前人相關研究後自行編修編碼系統,針對母親與幼兒的溝通行為與訊息內容編碼分析。編碼後的各類型溝通行為與訊息內容透過CLAN軟體的指令計算,再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偏相關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1)溝通行為:母親與幼兒的主要溝通行為是回饋、給予訊息和關注,不同的是,母親還有較多的要求訊息,而幼兒則有較多的給予訊息。幼兒的溝通行為會因幼兒的年齡差別而有顯著差異,其中其中三歲幼兒比五歲幼兒有更多的要求訊息,較少的給予訊息;而母親的溝通行為則沒有。母親與幼兒的部分溝通行為,如訊息要求與訊息回應、訊息給予與關注,兩者具有相關性。(2)訊息內容:母親與幼兒的訊息內容皆以非空間語言類型為主,且三歲幼兒的母親比四歲幼兒的母親有較多的空間與非空間屬性說明,比五歲幼兒母親有較多的位置提取;而不同年齡幼兒的訊息內容沒有顯著差異。母親與幼兒的非空間語言類型有相關性,空間語言則僅維度與屬性有相關。 研究結果有助於了解臺灣母親與三至五歲幼兒在拼圖遊戲中的溝通行為與訊息內容,以及其差異性與關係。最後,依此結果對未來研究與教育實務提出建議。Item 學前至低年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寫字表現之探究(2018) 洪宜芳; Hung, Yi-Fang本研究目的主要探究:(1)幼兒園大班至國小二年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之聽寫、抄寫之寫字正確與寫字品質表現;(2)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之寫字表現相關因子與寫字表現迴歸預測模型;(3)寫字困難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寫字正常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的寫字相關因子表現之差異性。本研究對象為16名認知、語言發展正常幼兒園大班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16名認知、語言發展正常國小一年級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以及32名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年齡、性別、慣用手配對之典型發展兒童。參與兒童在第一次評量時接受認知、語言、精細動作、視動整合、識字量測驗、自編字形覺知測驗、自編寫字測驗(聽寫字、仿寫字),並於半年後的第二次評量再次進行精細動作、視動整合、識字量測驗、自編字形覺知測驗、自編寫字測驗與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追蹤。本研究分析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方式分析組別與年齡兩項因子對聽寫、仿寫之寫字正確與寫字品質之影響;第二部分以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統計方式分析字形覺知、識字量、精細動作精確度、手部靈巧度與精細動作整合因子與寫字表現之相關性,並以階層迴歸分析統計方式找出寫字表現重要的預測因子;第三部分則是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方式分析寫字困難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寫字正常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在寫字相關因子表現之差異性。研究結果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在幼兒園大班至國小二年級是寫字表現快速發展的時期。在聽寫寫字正確表現,在幼兒園大班至小一上學期的組別、年齡、組別×年齡交互作用效果皆達顯著;在小一下學期至小二上學期的組別與年齡之主要效果亦達顯著,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聽寫寫字正確表現在幼兒園大班至小二上學期有明顯成長,但表現顯著低於典型發展兒童。在仿寫寫字正確表現,在幼兒園大班至小一上學期的組別、年齡、組別×年齡交互作用效果皆達顯著,而小一下學期至小二上學期的組別、年齡、組別×年齡交互作用效果皆未達顯著,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仿寫寫字正確表現在幼兒園大班至小一上學期有明顯成長,但表現顯著低於典型發展兒童,而在小一下學期至小二上學期仿寫寫字正確表現則與典型發展兒童接近。在寫字品質部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字體大小不一、部件比例失衡與超出格子比例顯著高於典型發展兒童。在寫字表現相關因子部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的寫字表現與字形覺知、識字量、精細動作精確度、精細動作整合與手部靈巧度有顯著相關,而其中字形覺知能力是聽寫字表現重要的預測因子,而手部靈巧度則是抄寫字表現重要的預測因子。寫字困難與寫字正常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視動整合能力皆顯著低於典型發展兒童,而寫字困難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其精細動作表現顯著低於典型發展兒童,但寫字正常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精細動作表現則未與典型發展兒童有顯著差異,顯示寫字困難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精細動作表現不佳更為顯著。針對研究結果,本文進行討論並於文末提出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寫字、字形覺知、精細動作、視動整合Item 學步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雙向影響歷程及其對早期自我調節原型之影響(2022)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早期幼兒自我調節發展的因素。自我調節能力在進入生命第二年時開始快速萌發,且對幼兒未來的社會適應以及認知學習有重大影響,因此是幼兒發展的重要目標。過去的研究多探討母親的教養行為或親子關係的品質與幼兒自我調節間的關聯,本研究則基於發展系統理論之生物心理社會架構,同時探討幼兒氣質因素與母親教養因素對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影響。本研究並從雙向影響關係(transactional relationships)的觀點,探討幼兒氣質因素與母親教養因素間的雙向影響歷程。本研究的目的有二:其一為探討幼兒氣質(包含負向情緒性氣質與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教養(包含正向的母親回應及負向的條件式管教)之間是否具有持續性的雙向影響關係。其二為探討幼兒氣質及母親教養對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影響。根據理論及過去相關文獻之結果,本研究提出假設一: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間有互相影響的關係,且此雙向影響關係具有持續性。假設二:負向情緒性氣質會對母親教養行為有負面影響(即會減低正向回應與增加條件式管教),奮力控制氣質則會對母親教養行為有正面影響(即會增加正向回應與減低條件式管教)。相對的,母親回應會對幼兒氣質有正面影響(即減低負向情緒性氣質與增加奮力控制氣質),條件式管教則對幼兒氣質有負面影響(即增加負向情緒性氣質與減低奮力控制氣質)。假設三: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會對其早期自我調節發展有負面影響、奮力控制氣質則有助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發展;母親回應可提昇幼兒早期自我調節,母親條件式管教則不利幼兒的早期自我調節發展。根據上述目的,本研究分析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之3月齡組幼兒資料,並針對5,267位幼兒母親在幼兒12月齡、18月齡及24月齡時所填答的問卷資料,進行隨機截距自我迴歸交叉延宕模型分析。變項的來源包含母親所填答的認知發展問卷、社會情緒發展問卷及家庭問卷。本研究獲得以下結果: 一、在12月齡到24月齡的三個時間點中,母親正負向教養行為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間均具有持續的雙向影響關係。母親的回應與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具有互相增強的雙向影響關係,但母親的條件式管教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則具有相互消減的雙向影響關係。幼兒的負向情緒性氣質則未與母親的教養行為產生持續性的雙向影響關係。研究假設一及二僅在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教養行為的部分獲得支持。 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和母親的回應與條件式管教會影響幼兒的早期自我調節發展。12月齡時的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回應均可正向預測24月齡時的自我調節,但12月齡時的母親條件式管教則負向預測24月齡時的自我調節。由於本研究未發現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與早期自我調節發展間之關聯,因此研究假設之三也僅在奮力控制氣質及母親教養行為的部分獲得支持。 本研究之結果支持母親的教養行為與孩子的氣質間具有相互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意即母親不只扮演提供孩子社會化影響的角色,也會受到孩子的氣質或特質的影響而改變教養行為。本結果支持幼兒在自己社會化的歷程中扮演主動角色。 此外,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對早期自我調節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但氣質也會受到母親教養行為的影響,顯示個體生物性特質也會受環境脈絡等社會經驗之形塑。母親可藉由提供溫暖回應等正向教養行為增進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但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也會因母親的責罰管教等負向教養行為而消減。Item 平衡取向環境文字教學對大班幼兒文字覺識及識字能力之行動研究(2022) 劉冠宜; LIU, Guan-Yi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旨在探討大班幼兒參與平衡式環境文字教學之文字覺識與識字能力之學習歷程及表現。平衡式教學為研究者在教學活動中運用環境文字資源,兼採全語言取向及技能取向進行文字教學,以期提高幼兒的文字覺識及識字發展。研究對象為新北市一所全美語共學教室中的 7 位大班幼兒。研究目的有三:其一為探究以平衡取向進行環境文字識字教學之歷程;其二為探究接受平衡取向環境文字教學之大班幼兒,其文字覺識與識字能力之發展歷程;其三為探討以平衡取向進行環境文字教學後,大班幼兒的識字能力變化。研究者於教學過程中伴隨協同教師的觀察,於課後共同討論與省思,以幼兒的角度逐步滾動修正教學方式,以達教學上的平衡光譜。本研究以質性資料進行分析,輔以量化資料,得出以下結論:(一) 環境文字提升幼兒對於文字覺識的探索興趣,瞭解文字符號在生活中真實的功能性。(二) 平衡取向教學萌發學前大班幼兒的文字覺識發展。(三) 文字部件解碼策略促發幼兒對於文字的認識與記憶。研究者進一步提出研究限制,並分別對未來研究發展與教學提出建議。關鍵字:幼兒、文字覺識、平衡式教學取向、環境文字、識字發展Item 幼兒對圖畫書中父母圖像之讀者回應(2018) 周俊男; Zhou, Jun-Nan隨著兒童權利地位的提升,對兒童自身觀點的關注被視為兒童研究的新典範。以中國大陸的社會背景來說,在計劃生育等生育政策的影響之下,年輕家庭的規模與結構發生了轉變,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隨之發生轉變。隨著閱讀的推廣,圖畫書成為中國大陸幼兒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幼兒閱讀的相關研究卻多以閱讀能力為導向、較少探討幼兒對文本的理解與回應。基於此社會背景與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探究大班幼兒對家庭主題圖畫書及其中父母圖像的理解與回應,以及親子共讀時的談話內容與互動策略。 本研究以山東省蒲公英幼稚園的80名大班幼兒及其父/母為研究物件,依據收集到的語料修改現有編碼系統,分別以「幼兒回應內容」、「幼兒回應來源」、「親子共讀談話內容」和「親子共讀互動策略」四個編碼系統對語料進行整理與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一)幼兒更偏愛呈現溫馨家庭氣氛的圖畫書,且對父母角色之外貌、行為與家務分工有自己的觀點,幼兒的回應來源主要是故事本身、圖像以及生活經驗;(二)親子共讀談話內容中圖像佔據較大比重,父母和幼兒都重視傳統文化,且認同傳統的家庭模式;(三)親子共讀互動策略以父母為主導,幼兒被動回應。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幼兒與母親及父親共讀圖畫書:互動策略和談話內容之分析(2020) 陳盈馨; Chen, Ying-Shin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母親及父親與四歲幼兒在共讀圖畫書時的互動策略和談話內容。幼兒平均年齡為4歲5個月,男孩11人,女孩9人。研究者請母親及父親與幼兒共讀圖畫書《胡蘿蔔種子》,之後以錄音方式蒐集共讀談話語料,並採用「國際兒童語料交換系統」CHILDES CHAT工具來轉譯親子共讀語料,並進行互動策略和談話內容編碼分析。互動策略區分為要求、給予、回饋、句尾問句、沒有回應、照本宣科、機會教育、活動相關;談話內容則區分為即時即地話語和非即時即地話語兩大類。研究結果發現,親子共讀時,母親及父親扮演主要引導的角色,大部分母親及父親會要求和給予幼兒故事內容,並且母親及父親與幼兒的談話內容多為討論當場或書本立即可見的訊息。本研究也發現,在共讀時,母親較父親給予幼兒較多回饋及要求,而父親則較母親自發性給予幼兒較多命名訊息。此外,幼兒與母親共讀較幼兒與父親共讀有較多回應式給予訊息。對於研究結果,本研究有相關的討論,並對未來研究和親職教育提供建議。Item 幼兒與母親扮演遊戲會話輪替行為之縱貫研究(2021) 李奕儒; Li, I-Ju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幼兒於20月齡、26月齡及36月齡時其會話輪替能力發展。研究樣本為20對母親與其20月齡大幼兒,分析幼兒與母親在三個不同月齡層時,扮演遊戲時會話輪替行為之縱貫研究。幼兒與母親之會話輪替行為表現以錄音記錄,且使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CHILDES)轉譯成CHAT格式進行編碼;以統計軟體SPSS23.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描述在親子遊戲會話中,母親與幼兒20、26、36月齡時,其話輪類型、反饋項目、話輪規則的差異與變化;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分析幼兒與母親於不同月齡親子共玩時,兩者的話輪類型、反饋項目、話輪規則是否出現顯著差異。研究發現:(1)話輪類型:幼兒與母親在會話中,主要話輪類型為單句話輪,且單句話輪與複句話輪之表現隨著其月齡增長呈現增長趨勢;其中,母親句群話輪之表現,會隨著幼兒月齡增長而逐漸減少。(2)反饋項目:幼兒之反饋項目表現,會隨著其年紀增長而呈現減少趨勢;而母親之反饋項目表現在三個月齡層中,則未出現顯著差異。(3)話輪規則:會話中,幼兒主要以聆聽者自選發言之方法獲取話輪,隨著幼兒月齡增長,所占比例亦同步增加;母親則以說者指定幼兒發言的話輪規則進行會話。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具體的建議。Item 幼兒與母親溝通行為之探究:以玩玩具為例(2019) 李菁芸; Lee, Ching-Yun溝通行為是個體與他人互動交流的能力,包括在某一個「時間」、在特定的「情境」、對某「對象」說或做了「什麼」。不同親子互動會引發不同的溝通行為,本研究目的即在瞭解幼兒與母親在共玩玩具時的溝通行為,探究幼兒在20個月大、26個月大、36個月大與母親玩不同類型玩具時,彼此的言語參與程度(the proportion of utterance)、溝通傾向(communicative interchange)、以及語言行為(speech act),以分析親子溝通行為在幼兒不同月齡的特性與變化,以及親子溝通行為是否因玩具類型不同而不同。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居住在大台北地區家中有20個月大幼兒的家庭為研究對象,總共有40對親子參與,其中有22名(55%)男孩、18名(45%)女孩。在幼兒20、26、36個月大時,研究者提供積木、布偶及拼圖三類玩具請母親與幼兒共玩,親子共玩過程全程錄音和錄影。錄音和錄影資料採用兒童語言交換系統(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的轉譯格式CHAT(Codes for the Human Analysis of Transcript)進行語料轉譯、編碼和分析。其中,言語參與程度是分析親子共玩玩具時,幼兒、母親語句數佔母子共同話語數的比例。至於溝通傾向和語言行為則採用Snow和Ninio(1996)所編製的「語用溝通行為目錄-簡要版,INCA-A」(Inventory of Communicative Acts-Abridged)編碼系統,分析親子在幼兒20個月、26個月、36個月共玩積木類、布偶類、拼圖類玩具時,各會傳達什麼樣的溝通傾向,並採用哪些主要的語言行為達成其溝通傾向。編碼結果再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幼兒、母親的言語參與程度、溝通傾向和語言行為是否因幼兒月齡和玩具類型不同出現顯著差異。 本研究主要結果為:(1)言語參與程度:幼兒、母親在玩玩具時,其言語參與程度均隨著幼兒月齡增加而有些變化,展現出愈為平等的對話模式。(2)溝通傾向:幼兒、母親在玩玩具時,討論、協商是最主要的溝通傾向類型,而且討論的比例隨著月齡而增加,協商則隨著月齡而下降。(3)語言行為:幼兒、母親在玩玩具時,陳述和回應、問題和回應均是其最主要的語言行為類型。(4)幼兒、母親的溝通傾向與語言行為會因幼兒月齡、玩具屬性而有顯著差異。 本論文以縱貫研究方式,整理出20、26、36個月大幼兒、母親玩玩具的言語參與程度,以及最主要出現的溝通傾向、語言行為類型,並且進一步比較不同月齡幼兒與母親的溝通行為變化,探討其溝通行為與幼兒月齡發展及不同類型玩具的差異。研究結果有助瞭解臺灣幼兒與母親溝通行為的特性,以及與其他國家親子溝通行為的異同。文末針對研究限制,提供未來的研究建議。Item 母親憂鬱情緒軌跡與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的關連研究(2023) 張淑峯; Chang, Shwu-Feng人類嬰兒出生後的前三年,是成長最快速的階段,早期生活經驗對於形塑大腦之執行功能有關鍵性的影響。另,文獻指出學齡前階段執行功能的發展攸關幼兒就學準備以及後續的身心發展。母親是孕育孩子的重要搖籃與引領幼兒進入生活世界的重要推手,而母親憂鬱情緒影響其親職敏感度、對幼兒照護的可及性,讓佳美親子舞步變了調。本研究旨在探究母親產後憂鬱情緒軌跡與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的關連,並以家庭內的社會支持(配偶撫育支持、家務支持人力)為控制變項,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 (Kids in Taiwan, KIT) 三月齡組的幼兒及其家庭,資料以3、6、12、18、24、36月六波為依據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為確保填答者的一致性,本研究僅採用由媽媽本人回答的資料。資料分析以SPSS 23.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並以結構方程模型(SEM)進行母親憂鬱情緒之潛在成長模型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結果: 一、母親產後前三年之憂鬱情緒隨著幼兒年齡增加呈現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趨勢。二、母親產後3、6、12、18、24、36月憂鬱情緒軌跡在個體間具有異質性,透過潛在成長類別分析(LCGA),將產後憂鬱情緒母親分成三類別:低起點先降緩升組、中起點先降緩升組以及高起點先升緩降組。其中以低起點先降緩升組所佔百分比最多(54%, N=2951),中起點先降緩升組次之(36.%, N=1955),而後是高起點先升緩降組(10%, N=552)。三、整體母親產後憂鬱情緒以及分組的三類別憂鬱情緒組母親,對於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皆有顯著負向關連。四、家庭內社會支持:以配偶撫育支持和家務人力支持當控制變項,對於母親產後憂鬱情緒與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有影響。其負向影響係數從低度支持為最顯著,中度支持次之,高度支持影響最小。特別是高配偶撫育支持在母親憂鬱情緒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的負向關連未達顯著,表示當母親認同配偶在教養上是好夥伴的程度越高,對於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的發展越有益處。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支持之前文獻所提,母親產後前三年憂鬱情緒軌跡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有相關,以及養育幼兒增加母親憂鬱情緒之主張。建議在追蹤幼兒發展的同時也須同步關注母親產後憂鬱情緒的持續性。另,主張高配偶撫育支持,有助於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的發展。本研究優勢在於研究樣本為臺灣當地幼兒家庭的人口取樣,樣本量大(N=5458)且具有代表性。此外,本論文也是首次以本土資料探究母親產後憂鬱情緒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關連之研究。本論文的研究限制在於母親憂鬱情緒、幼兒執行功能、配偶撫育支持以及家務支持人力等資料皆由母親本人填答,雖有一致性,但可能較為主觀。另,母親憂鬱情緒、配偶撫育支持以及家務支持人力僅為一題,是資料庫本身的限制,較難進一步分析相關影響因子。本研究結果可供公共衛生、幼兒教育、以及早期療育團隊作為母親憂鬱情緒與兒童發展上的實務性參考。未來研究建議繼續探討母親憂鬱情緒對於幼兒其他面向,如動作、社會情緒發展的相關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母親憂鬱情緒與幼兒發展之間的關係。此外,亦可採用多種研究方法和資料來源,提供更多元的資料分析,減少母親填答的主觀性,和提高研究的信度與效度。關鍵詞: 幼兒,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產後憂鬱情緒軌跡,執行功能、社會支持Item 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幼兒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讀寫經驗與書寫表現之關聯(2023) 凃乃嘉; Tu, Nai-Chia良好的書寫表現(handwriting)會需要視覺動作整合能力、視知覺和動作協調能力。除了上述能力外,近來許多研究也提出工作記憶能力在書寫過程中的重要性。鑿於過去研究多是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齡期階段的書寫表現進行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討注意力不足/過動大班幼兒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與書寫表現之關聯,以及讀寫經驗是否會影響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與書寫表現間的關係。本研究招收三十位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大班幼兒,透過近端仿寫瞭解書寫表現、點矩陣逆向測驗瞭解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以及閱讀書寫經驗問卷瞭解幼兒園及家庭之讀寫環境。以皮爾森相關分析瞭解書寫表現、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讀寫環境間的關聯性,再以階層迴歸分析檢驗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對書寫表現的預測效果以及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與家庭讀寫環境、幼兒園讀寫環境對書寫表現的交互作用。結果顯示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與整體書寫表現、字體單一部件緊密度和筆畫數正確性有顯著正相關;在控制視覺動作整合能力後,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對書寫表現仍有預測效果;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和幼兒園讀寫經驗對書寫表現有顯著交互作用,表示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對書寫表現的影響會因為幼兒園讀寫經驗而改變。最後也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研究及實務上建議。Item 聽力損失幼兒之語言環境與其語言能力關係:LENA系統之應用(2020) 何文君; Ho, Wen-Chun幼兒早期的語言環境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對於聽力損失幼兒(以下簡稱聽損幼兒)而言,由於語音接受或辨識的困難,因此需要更加豐富的語言輸入環境,幫助他們學會語言。本研究目的在探究二歲及三歲聽損幼兒之語言環境與其語言能力之關係。共21位聽損幼兒家庭參與本研究。語言環境分為四方面,分別為:聽覺環境、成人說話字數、成人幼兒對話輪替數量、詞彙環境。前三者運用一套語音自動分析之研究工具,即「語言環境分析系統」(Language ENvironment Analysis System,本文簡稱LENA),蒐錄一整日當中,聽損幼兒周圍所有的聲音,分析聽覺環境的組成(細分為有意義話語、遠距及重疊話語、電視和電子音、噪音、靜默之時間比例),並自動計算成人說話字數和成人幼兒對話輪替數量。詞彙環境則運用LENA分析結果,選出聽損幼兒與他人對話輪替數量最高的連續時段,共15分鐘,以兒童語料交換系統(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簡稱CHILDES)轉錄及分析。此外,並以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臺灣版)之幼兒版,及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測量結果,評估聽損幼兒的語言能力。 本研究先調查聽損幼兒的語言環境及其語言能力,再探討兩者之關係。在語言環境方面,聽覺環境中,有意義話語、遠距及重疊話語、電視和電子音、噪音和靜默的時間比例差異大。同樣的,在成人說話字數、成人幼兒對話輪替數量、詞彙環境,也出現變異大的情形。聽損幼兒語言能力方面,語言能力百分等級之平均值勝過50%的同齡聽常幼兒,顯示其語言發展跟上同儕。最後,聽損幼兒語言環境和其語言能力關係方面,成人說話字數和成人幼兒對話輪替數量,皆與幼兒語言能力有關。文末提出研究相關之討論及建議。Item 臺灣三歲至國小四年級單語兒童與中英雙語兒童生活經驗華語敘事結構之研究(2015) 趙娸珮; Chao, Chi-Pei本研究旨在探討三歲至國小四年級以華語為母語的台灣兒童與以華語為外語的中英雙語兒童在華語生活經驗敘事結構之表現,主要分析面向為敘事巨結構之敘事結構要素與敘事結構模式,研究對象為174名以華語為母語的台灣兒童與52名以華語為外語的中英雙語兒童,依其詞彙能力分為六組,蒐集其華語生活經驗之敘事語料進行編碼分析。 本研究的發現結果如下: 一、 台灣兒童: (一) 不同年齡的台灣兒童在使用比例以及使用次數上,在「評價」、「問題解決」和「其他」皆出現顯著差異;「複雜化行動」的差異是出現在使用次數上;「附屬」則顯示於使用比例。 (二) 不同詞彙能力的台灣兒童,在「評價」的使用上,不論是使用比例或是使用次數上均出現顯著差異;「複雜化行動」的差異出現於使用次數上;「附屬」和「其他」則顯示於使用比例。 (三) 在敘事結構模式上,「典型敘事」係唯一與實際年齡和詞彙能力年齡間出現顯著差異之敘事模式;「單一事件敘事」和「跳躍式敘事」則與詞彙能力年齡有顯著相關。 二、 中英雙語兒童:在各要素的使用比例以及次數上,皆未發現與詞彙能力之顯著差異性。 三、 比較詞彙能力年齡與母語二變項對敘事結構的影響: (一) 敘事結構要素部分:詞彙能力年齡對「評價」與「其他」二要素表現具有差異性,當詞彙能力處於學齡前和處於學齡後時差異性更為明顯,母語背景則與敘說時的「背景介紹」表現具有差異性。 (二) 敘事結構模式部分:詞彙能力年齡對「跳躍式敘事」、「無結尾敘事」和「典型敘事」表現具有相關性。其中,在「跳躍式敘事」表現上可注意到母語背景的調節。 本研究發現三歲至國小四年級的台灣兒童和中英雙語兒童在華語敘事句結構的表現,與詞彙能力和母語背景之間的關聯性,文末提供家長、教學者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親職參與及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幼兒語言發展影響之研究–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數據分析(2020) 李宇雯; LEE, YU-WEN語言是在互動環境下發展出來的,因此父母親職參與對於學齡前幼兒的語言發展至關重要;然而近年來,隨著家庭經濟及結構的改變,父母在親職參與的角色也逐漸轉變。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我國三歲幼兒所處雙親家庭中親職參與(Parental Involvement)及社會經濟背景(Socio-economic Status)的現況,以及對三歲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本研究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36月齡幼兒第一波家長問卷資料,並選取受訪者為雙親家庭之幼兒,刪除遺漏值後共有1,815名樣本。利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分析親職參與、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因果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在親職參與上,雙親家庭中母親在育兒勞務及生活規範參與和親子互動參與程度皆高於父親;另一方面,父母在兩類型親職參與的程度也都達到「經常」以上的程度,顯示在家庭經濟及結構改變後,父母親職參與的程度也有所改變。在親職參與、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及幼兒語言發展關係方面,父母親子互動參與及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皆會影響幼兒語言發展,親子互動參與對幼兒語言發展有較高的影響力 (=.26),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影響力次之(=.23)。 本研究為首次有系統地對我國36月齡幼兒進行親職參與、社會經濟背景及語言發展影響關係的調查研究。研究結果可以作為國家幼兒語言發展和家庭教育政策的參考,也可以讓父母瞭解如何在幼兒語言發展過程中扮演最佳的角色。後續的研究可以針對不同家庭結構、年齡的幼兒等相關議題做進一步的探討。Item 重複閱讀教學提升三歲語言弱勢幼兒詞彙及故事理解能力之探究(2022) 周薏馨; CHOU, Yi-Hsin本研究旨在探討重複閱讀教學對三歲語言弱勢幼兒詞彙與故事理解能力的影響。以三位三歲語言弱勢幼兒為研究對象,採用單一受試跨受試多基線設計(A-B-M),自變項為重複閱讀教學策略,依變項為詞彙能力及故事理解能力。蒐集各階段的評量資料,並於實驗結束兩週後進行維持效果測驗,再以視覺分析法和 C 統計考驗、效果量進行分析探討。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重複閱讀教學對提升三歲語言弱勢幼兒詞彙能力表現有立即成效,且效果顯著。 二、重複閱讀教學對三歲語言弱勢幼兒詞彙能力之維持成效,會因幼兒個別發展及學 習情形而有差異。 三、重複閱讀教學對提升三歲語言弱勢幼兒故事理解能力表現有立即成效,且效果顯 著。 四、重複閱讀教學對提升三歲語言弱勢幼兒故事理解能力表現有維持成效,且效果顯 著。 根據以上結果得知,重複閱讀教學能有效提升語言弱勢幼兒的詞彙和故事理解能力。研究者針對教學實務與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一、重複閱讀實施簡便不費時,適合於教學現場中實施。 二、幼兒園教師增進故事提問和帶領討論的能力,有利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三、善用不同教學元素融入在重複閱讀活動中,幼兒不會因為重複而失去興趣及耐 性,反而在其中更提升其語文能力。 四、重複閱讀教學有助於語言弱勢幼兒的語文學習。